管家婆三期必出一期狗鸡免
政策文件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连云港新实践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连云港新实践实施方案的通知

连政办发〔2023〕5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关于加快推进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连云港新实践实施方案》已经市十五届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连云港新实践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加快国际枢纽海港建设,构建无缝衔接的海河联运枢纽体系,助力沿河地区产业发展,形成全省水运经济新增长点,在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中建设贡献连云港力量,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总体要求,锚定连云港港“千万标箱、东方大港”的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海河联运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构建畅联高效的千吨级航道网与支撑有力的内河港口格局,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国际枢纽海港,全面推进“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的江苏省水运连云港发展新实践。

到2025年,“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初见成效,港航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海港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95个,综合通过能力达到3亿吨;集装箱干线港建设取得突破,集装箱航线总数力争达到100条,外贸航线力争实现五大洲全覆盖,内贸航线实现国内主要港口直达航线全覆盖;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800万标箱。“保障有力、畅联高效”的内河水运体系基本建成,“两纵两横”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内河港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500万吨,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海河联运体系高效覆盖内河水网地区,内河港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海河联运货物吞吐量突破2500万吨,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万标箱。

到2035年,建成“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环境一流”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强港,港口吞吐量达到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0万标箱;形成“联网、达海、高效、便捷”的“两纵两横”高等级航道网,新增二级航道里程达133公里,与国际枢纽海港相匹配的海河联运枢纽体系全面建成,内河港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海河联运货物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海河联运的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加快提升连云港区枢纽能级。推动连云港港更好更快地做足陇海线文章,联合徐州共建以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为核心的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充分拓展中西部腹地合作空间,积极融入长三角,并深化与上海港合作,重点加快建设以40万吨矿石码头、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为代表的世界一流的港航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40万吨)深水航道,提升铁矿石、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一程接卸能力,加快现有泊位等级提升。到2025年,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40万吨矿石泊位建成并常态化投用,20万吨级智能化集装箱泊位改建基本完成,旗台作业区85-86#泊位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按照港城融合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连云港区功能调整和货种转移,加快打造“自贸区港航中心”“超大型智能化集装箱中心”“国际粮食集散中心”“绿色专业化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液体散货中心”等“五大中心”。到2025年,港区新增通过能力800万吨,“五大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大力提升两翼港区基础能力。围绕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加快两翼港区新建码头泊位建设。徐圩港区契合连云港石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原油和液体散货泊位接卸能力,加快建成徐圩港区第二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临港石化产业配套液体散货泊位。加快促进赣榆港区结合粮油产业园等临港产业发展,着力提升散货、粮油泊位接卸能力,加快建成4—6#散货泊位、6#液体散货泊位、粮油码头。灌河港区围绕海河联运和服务地方经济,加快燕尾作业区、堆沟作业区等码头建设。到2025年,两翼港区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新增综合通过能力5000万吨。

3.加快提升内河港口发展水平。加强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互动,发展海河联运重点港区,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内河港口。打造以海河联运作业区为核心、规模化集约化公用作业区为重点、其他作业区为支撑的层次合理、协同协调的内河港口枢纽体系,全面加快以中云台、徐圩、五灌河等核心作业区为代表的内河码头建设,加快建成纵一路作业区二期工程、五灌河作业区液体散货泊位一期工程、板浦作业区二期工程。到2025年,内河港口新增泊位15个,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500万吨。

4.推进港口集疏运设施完善。加快推进徐圩、赣榆港区及临港产业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铁路集疏运“最后一公里”,支撑沿海地区港口和产业发展。推进连云港至宿迁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徐圩港区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推进311国道连云港东段和北疏港高速二期等疏港公路建设,全面提升港口公路集疏运能力。重点加快连云港区至上合园皮带机、徐圩港区液体散货公共管廊二期工程、赣榆港区超长距离越野带式输送系统工程等皮带机廊道、公共管廊等项目实施。

(二)加快打造畅联高效的内河航道网。

1.全力推进二级航道规划建设。结合省级二级航道网规划编制,争取宿连航道、徐圩港区疏港航道等二级航道纳入国家航道网规划,规划新增二级航道里程130公里以上。到2025年,宿连航道实现三级航道全线贯通、二级航道预留到位,宿连航道徐圩港区疏港航道、宿连航道连云港区疏港航道二级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集疏运能力显著提升。

2.统筹推进干线航道畅联高效。畅通海河联运核心通道,加快建设“两纵两横”干线航道网,结合现代水网建设,强化水资源调配和内河通航水位保障。到2025年,新开工省级以上干线航道里程46公里、力争78公里,省干线航道开工率100%。宿连航道二期工程连云港段建成通航,盐河航道、灌河航道等淤积堵点打通,“一港四线”海河联运通道畅联高效。

3.加快推进支线航道通港达园。加快构建干支联动的发展格局,完成全市支线航道网定级论证方案。围绕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推进宿连航道东海支线、灌云五灌河、徐圩烧香支河等支线航道的规划和建设,推动重点短支航道通港达园,提高干支互动效益,充分发挥各层次、各等级航道的组合效能,实现门到门水运服务。

(三)加快打造内外转换的水运物流网络。

1.加快建设集装箱干线港。围绕“近洋扩运力、远洋补短板、内贸扬优势”总体布局,全面提升集装箱近远洋航线直达运输水平。远洋稳定美东航线运营,力争其他航线突破;近洋新开或加密至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俄罗斯等航线;内贸大力发展华北、华南等直达航线;深化与上港集团合作,依托“连申快航”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新增或加密近洋航线15条,力争实现近远洋航线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全覆盖。

2.大力发展高质量海河联运。进一步加强与内贸船公司以及内河支线驳船公司合作,发挥内河港际合作联盟功能,加密至徐州、宿迁、淮安等航线,推进内河集装箱航线联通苏鲁豫皖四省内河港口,将连云港港口打造成为苏北及鲁豫皖地区主要出海口之一。持续优化内河集装箱运输环境,继续实施内河集装箱船舶优先过闸,力争随到随放,进一步提升集装箱腹地空间可达性。到2025年,培育形成不少于5条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运时、定船舶的“五定”班轮航线,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万标箱。结合宿连航道建设,发挥徐圩港区海河直连直通优势,加强与淮河经济带沿线地区和内陆地区的通道连通,围绕大宗商品、生产资料、工农产品等物资,推进海河联运、河海直达高效物流通道建设。

3.着力提升海铁联运特色优势。持续强化新亚欧大陆桥海铁联运通道打造,形成向东衔接国际近远洋航线,向西直达中西部主要城市、衔接中欧班列的海铁联运网络。精准提升国际货运班列,着力强化中亚班列的主导地位,力争形成汽车、农作物、铁合金等特色货物专列。加快打造至徐州、郑州等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站点至连云港铁水联运通道,形成覆盖中西部地区的铁水联运服务网络。到2025年,培育形成25条以上稳定运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精品线路。

(四)提升运输船舶现代化水平。

1.加快推动绿色船舶发展。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依托连云港鸿云实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引领电动、液化天然气等新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因地制宜开展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提升运输船舶的整体环保质量和能效等级。以连云港港自主建造的国内首艘纯电动拖轮为依托,加快沿海港口新增、更换电动拖轮,积极创建电动拖轮应用示范港。稳步推进纯电池动力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引导建造、改造内河电动船舶,有序推动内河港口、水上服务区等开展充换电站建设。

2.协同推动新型船舶研究应用。推进连云港港至京杭运河河海直达船型研究,探索建造应用新型标准集装箱船舶,推进120TEU、200TEU等河海直达船型研发应用。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加快船舶航行、靠离泊、货物装卸、机舱设备监控、快速充换电等智能系统设备探索应用。支持在通航秩序好、船舶交通密度适中的骨干支线航段货船上率先开展远程驾驶系统技术的试点示范。

3.培育壮大本土航运企业。做大做强本土航运企业,支持郁州海运、中韩轮渡等本土航运企业打造自有船队,加强自有船员队伍建设,提升集装箱近、远洋航运服务能力。支持本土航运企业建设规模适应、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绿色智能的海运船队,提升集装箱、原油、干散货、特种运输船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内河集装箱航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提升水运服务保障能力。

1.提升航闸养护水平。探索分级分类实施养护标准化,由应急式、被动式养护向预防式、主动式养护转变,开展干线航道疏浚,清除淤积段堵点。创新航道养护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无人机辅助航道巡查技术、水下多波束扫测技术等研究应用,利用新技术提高航闸感知能力,形成养护的系统化监测和预处理能力,提高养护专业化水平。优化完善水上服务区功能,融合航道安全应急保障作用,探索在水上服务区内设置无人超市、智能快递柜等设施,为船民提供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一站式”服务,并逐步探索打造集航运功能、公共服务、社会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水上服务区。

2.提升航道通航保障水平。强化交通与水利等部门沟通联系,做好防洪抗旱、环保水质保护、通航水位保障等方面的联动管理,强化水资源调配协调工作,形成切实有效的内河通航水位保障机制,全力保障内河水运健康可持续发展。干线航道以养保畅,集中资金,优先养护运量大、效益好的干线航道,巩固航道建养成果。待建航道以养促建,通过加强养护降低建设难度,促进航道逐步提档升级。加强船闸大修时间协调,保障船闸安全高效运行和航道通畅,重点协调好港口企业生产和运输。启动新沂河枢纽复线船闸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在沂南船闸下游规划建设停泊区,结合航道建设系统规划和推进内河锚地建设。

3.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和港口生产本质安全,探索港航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安全评估机制,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定期开展港口危险货物堆场、储罐、装卸船(车)作业集中区域安全风险评估,加强重大危险源防控,推进港口码头环境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防范环境风险。有序推进省级内河船舶维修保障产业布局方案落地落实,保障内河船舶维修需求。提升水上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海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推进重大危险源智能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加快形成有效支撑航闸基础设施安全的标准体系,推进船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船闸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标准,加强危化品船舶过闸调度和安全管控与联防联控。

(六)提升水运智慧化发展水平。

1.推进智慧航闸建设。依托省级内河电子航道图统一引擎,完善内河电子航道图数据生产及应用流程,形成连云港市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实现基于智能手机的船舶全航程可视化精确导助航。加强航道网外场感知体系建设,推进盐河、宿连航道等干线航道视频监控、AIS基站全覆盖,打造省市县联合调度和监测平台,实现内河干线航道可视、可测、可控、可调度。进一步提升航运信息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为船舶提供导助航、航行预警等服务,优化过闸流程、增强过闸效率,全力推进京杭运河—盐河—疏港航道航运通道内的船闸联合调度,强化港航衔接,打造内河集装箱集疏运“BRT专线”。

2.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加快完成散货智能化智慧化建设技术指南研究,建成智能化码头数智化底座系统,加快连云港港20万吨级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建设。提高港口智能感知覆盖率,完善港口智能调度系统及蓝宝星球等电子口岸、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并推广应用,推动港口运营管理全过程、全周期数字化。推广基于5G技术的堆场全自动化装卸作业、岸桥远控作业和散货装卸船及堆取料无人化作业等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在码头无人驾驶、智能调度、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建设和实施智能闸口优化项目、无人地磅优化项目、智能理货项目、视频分析项目、港内车联网项目。基本建成智慧引航项目,提高引航智慧建设及安全水平。

3.推进智慧航道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港口、企业、航道、航保、引航及海事监管部门为导向,以保障航道高效运营、船舶安全通航为基本需求,以发展智能航运、实现数字航道及智慧航运服务平台为创新性目标,建设港口数字航道及综合智慧航运服务平台,完善智慧航道基础建设,实现航道全要素感知,搭建“航道—船—岸”三位一体通信传输网络,积极探索无人机、无人艇在智慧引航中的应用,着力打造“业内领先,全国知名”的智慧航道和智能航运特色项目,形成应用示范。

(七)提升水运生态绿色低碳水平。

1.加快生态航道建设。推进航道生态护坡、生态护底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具有较好透水性、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生物栖息及繁殖的生态型结构和生态型建筑材料,提升通航设施的生态性。优先采用生态影响较小的航道整治技术与施工工艺,积极推广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在航道工程中的应用,综合利用航道疏浚土、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加强航道建设与水利拓竣、路网改造等工程的结合,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建成宿连航道二期工程连云港段等生态航道,创建1个近零碳船闸、1个近零碳水上服务区。

2.加快绿色港口建设。有序推动规模以上干散货码头封闭式料仓和封闭式皮带机廊道运输系统的建设。加快已建岸电设施的检测和改造升级工作,推进新建码头(油气化工码头除外)同步设计和建设岸基供电设施,提升岸电设施覆盖率。推进港口粉尘防治工作,加大散货码头防尘网、封闭式装卸作业系统、堆场防尘设施设备等投入,推动船舶污染物接收等环保设施建设,探索港口船用绿色甲醇加注业务。到2025年,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率、污水综合处理率、粉尘综合防治率100%达标,港口码头生产装卸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占比75%以上。

3.强化港口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油气回收治理等设施的建设,鼓励县区人民政府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衔接和有效运行,并加强对相关设施运营维护的监管。贯彻落实《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完善船舶污染物转移处置联合监管制度,确保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的全过程闭环监管。推进码头船舶垃圾、船舶生活污水、船舶含油污水接收设施全覆盖,基本做到船舶“应交尽交”及码头“应收尽收”,确保上岸污染物依法合规处置。

4.集约高效利用岸线资源。加快连云港区总体规划和连云港内河港总体规划修订,加快推进老旧码头改建扩建和既有码头等级提升,优化港口供给结构,提升码头泊位等级,提升码头大型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严控新建码头岸线使用,研究出台港口岸线集约高效利用政策,将新增岸线优先用于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公共化码头建设。加快低效、低质岸线整改提升,有序、分类、分步实施整合或退出,优先保障临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到2025年,港口每延米岸线通过能力较2020年提升1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连云港市加快推进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连云港新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加强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年度行动方案,强化跟踪落实。加强港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部门在推进港口发展中的分工和职责,厘清各港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相互关系,推动港口协同一体化发展。市发改委、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等市相关部门和各县区进一步强化协作联动,增强工作合力。

(二)加强要素保障。做好与国家、省、市相关规划的对接,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水运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市财政统筹相关资金,加强支持水运建设和水运发展资金保障,各县区要积极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水运发展,并根据建设需要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切实做好港口重大项目用海要素保障,对干线航道、内河水运、集疏运配套等涉及到的用地、用林、空间规模指标给予优先保障。

(三)加强督查推进。市交通运输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水运建设重点事项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工作,建立健全监管、督查和问责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加大督查力度。